社区矫正思想的产生与演进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刑罚及行刑思想的理性探索.社区矫正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符合行刑由严酷走向宽缓的国际趋势.我国实施社区矫正制度的前景取决于社会刑罚观念、社区的发育成熟度以及相关法律的完...
广东的社区矫正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其中亮点如创立“四分开”、推行“扣分考核制”、增加工作主体等,但还存在适用对象范围狭窄、人员和技术缺乏专业性、工作开展遭遇社会困境等问题,为此需要完善社区...
随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发展及社区矫正教育在理论和实务中凸显出的重要性,对社区矫正教育应该进行专门研究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由于社区矫正教育构成的内容较为广泛,需要从基本理论角度对核心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在...
社区矫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社区矫正监督是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任务.目...
《社区矫正法》的制定应当彰显行刑轻缓化和行刑教育化的指导思想,并确立教育刑罚观的主导思想.社区矫正工作应遵循三个原则,即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原则、维护公共安全与保障个体权...
社区矫正方法,是目前社区矫正监管部门的日常活动,各地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在社区矫正法律法规框架下,如何联系本地区实际设置有针对性的社区矫正方法,也成了目前...
社区矫正是一种利用社区资源实现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的刑罚执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降低刑罚执行成本、减少社会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社区矫正实践中,对社区矫正人员或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和帮扶,离不开政...
社区矫正制度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罪犯改造质量、降低行刑成本、解决监狱拥挤和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作为第二批国家社区矫正试点省市,内...
社会力量参与矫正工作是社区矫正的内在要求,也符合行刑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具有多重价值.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矫正工作存在志愿者参与度不足、参与形式化、缺乏相应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等问题.目前需要...
我国自2003年7月在全国6个省(市)进行社区矫正试点以来,经过多年发展,不少地区形成了自身独特性的发展经验,但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笔者通过查阅、收集烟台市A区司法局、检察院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实...
未成年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犯罪行为要区别于成年犯罪行为,构建专属的刑罚体系予以规制.本文从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为截面,通过微观分析考量,比较中外制度差别,明确如何改进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从而完善未...
社区矫正中执行主体不清、职责不明的缺陷是阻碍这一制度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设立以社区矫正官为执行主体、社会志愿者为工作主体的二元主体结构.对实现社区自治为主的社区矫正模式、体现社区矫正的社会化属性非常...
近年来,我国法制改革步伐加快,社区矫正工作不断推进,覆盖面日渐扩大,被矫正人员数量逐步增长.但是,社区矫正推行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推行范围相对较小、民众支持度较低、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制度及权力配置不完善等仍是其...
以推动发展为指向,必须准确把握推进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实践中的关键因素.为此,应加速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正式立法的出台,夯实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硬件建设的基础,确立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绩效考评的标准,厘清青少年犯罪...
本文使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指代在社区矫正领域内开展的社会工作,并指出它与矫正社会工作、社区矫正工作、司法矫正工作的区别和联系。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研究进行整理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探讨社会工作...
两岸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各具特色,均以促进未成年犯复归社会和社会防卫为目标,教育矫正为主,惩罚次之.如何赋权于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提升其复归社会的能力,是当前两岸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事业共同关注的议题.当前和今后...
英国早在19世纪中期就通过法案将成年犯与未成年犯区别看待,是世界上最早单独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立法的国家之一.长期的发展使其无论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是适用刑罚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犯罪广泛适用社...
我国从2003年正式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到2012年《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颁布,历经了九年的时间,而社区矫正这一舶来词汇也渐渐深入人心。从单纯模仿、理论清谈到制度尝试,走出一条基本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九年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