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说的重点,在于强调"境",强调对于客观事物的再现.意境说所要求的"余味"、"言外之意",不是作者有意的寄托、含蓄,而只是因写"境"真切而让读者流连忘返的艺术感染力.
哲学命题"立象尽意"被借用到诗学领域之后获得了崭新的内涵,即对"言外之意"的强调与追求;在韵味、兴趣、神韵和境界等学说的承传之中,这种强调与追求逐步被加强.然而,正是在这一发展历程中,诗歌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逐步...
文学言语活动与个体生命有着密切关联,"言外之意"的生成与衍化,"言外之意"的存在并非由语言表达的局限性所导致,相反,"言外之意"是个体生命内在情感私密性的留存,同时也是文学言语私有性的化生.
本文在指出"碧"的联想意义同时,旨在揭示产生"碧"这种联想意义背后的文化理念,以此阐述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文化又要凝聚于词汇的基本论点.
"言外之意"是指表达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直接说出或其本身就无法直接用言语来表述,而通过暗示的方式作间接的传达.追求"言外之意"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修辞观念,这与我们民族特定的传统思维及文化心理密切相关...
在言语交际中,发话者有时候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含在字面意义里,以言外之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受话者常常又不能准确理解言外之意.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发话者没有提供恰当的明示信息,另一方面在于受话者...
魏晋南北朝绘画贵神而略形,不重雕琢物象,而追求画中之气韵、风神,开中国古典绘画之风.究其原因,这种审美旨趣,乃是魏晋士人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具体体现.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同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形成了不同的语境.语境影响着交际双方对语义的选择和确定.言外之意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够存在,它的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够...
交际中的"言外之意"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从语用角度针对"指示词、前提、蕴涵、合作原则、会话含义以及言语事件"中所体现出的"言外之意"做分析,并列举具体事例使读者加深对"言外之意"现象的...
言语交际中语义空白的设置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设置空白的策略包括预测和形成空白两部分.预测部分论及预测的标准和方式,形成部分通过无语境知识介入的完初语篇与有语境知识介入的现实话语的特征比较来确定形成...
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意义的多元性和诗学真理观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的"言意之辩"与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两者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探索了言意关系的美学意义.
小说中人物对话是现实话语的模拟,《围城》蕴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人物对话比比皆是.文章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探讨《围城》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
语文是一门静的课程,需要将学生的意识浸润在静谧的氛围中,铸造宁静致远的语文学习品质,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课堂教学中,通过静心阅读、静心思考、静心表达,能够使学生深度把握文本,习得言外之意,历练...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对作品的解读实际上就是批评者构建意义系统的过程.这一系统是个复杂而丰富的认知-判断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系统型思维.就横向而言,它把文学作品同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产品联...
相比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汉民族在心理结构特征上明显偏向于内敛.这种心理结构特征是否源于汉民族与生俱来的先天基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儒家思想从中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言外之意”...
契诃夫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对传统戏剧的革新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剧本中大量潜台词的运用,包括语音语调、言外之意、隐喻以及省略和停顿等,赋予人物言语以丰富的含义和情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会话含义理论虽然已有四五十年历史,人们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本文回顾Grice的原始理论,讨论他提出该理论的初衷,澄清“会话”、“会话含义”的确切涵义,同时回答王晓军(2011)对姜望琪(2003)的一些质疑,以期加...
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需要认知语境的介入,就是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以译者为中心,译者在最佳关联原则的引导下去建构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语境,并以各种明示手段表达自...